眼看2013年毕业期将至,不少应届毕业生还没有落实岗位;而在许多大型招聘会上记者却看到,一些中小企业的招聘台冷冷清清,寥寥几份简历让招聘者颇感无奈。“就业难”“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究竟有没有解?
“找工作还是期望进政府和大企业。”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宋辉武说,“总感觉中小企业发展前景不是很好,保障差些。”宋辉武的想法在大学生中并不鲜见。在面对不多的就业选择时,他们首先排除掉的几乎都是中小企业。
如此尴尬的困境愁坏了长春嘉诚网络工程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王冉。“现在招人的形势像个橄榄形,应届毕业生和高技术人才最难找。”王冉说,“虽然缺人,也要仔细把关,不然培训了一段时间,毕业生都走了,对企业也是损失。”
求稳定与看经验并存
采访中记者发现,“不稳定”“没发展”“薪水低”是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不选择中小企业的主要理由。在许多大学生看来,即使有去中小企业的心,“身段”放不下来总会让他们打退堂鼓。
“薪水有些低,不太稳定。”吉林师范大学毕业生孙长河道出了自己不愿去中小企业的主因。在他看来,“付出与回报似乎不成比例”。而在企业方面,中小微企业普遍对求职者的职业经验有着较高要求。长春一家投资公司人事主管曹金颜说,专业性强、经验丰富是在这家公司任职的必要条件,而这些却是应届毕业生最缺乏的。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周柏翔说,大企业通常自有完善的培训系统,而中小企业大多没有培训毕业生的能力,不仅降低了对人才的吸引力,更使得企业需要招聘的大学生是“成手”,加剧了就业矛盾。
先就业再择业
吉林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郑志宏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四方面结构性矛盾:一是人才分布不均,偏远地区和中小企业需要大量人才;二是学校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有一定差距;三是学生期望和社会需求有一定差距;四是学生能力和企业期望有一定差距。而这些矛盾在大学生就业中均有充分体现,因此要解决“就业难”“招工难”的双重困境,不仅大学毕业生需要放下“身段”,企业更需要通过建设科学的人才培育体系来提高对高素质大学生的吸引力。
长春东晨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晓东提醒大学毕业生,入职中小企业容易更快发展。在他看来,由于专业限制不强、锻炼机会多、人才竞争少等因素,在中小企业,年轻人可以实现比大企业更快的发展,为今后向高层次企业跳槽甚至自主创业提供更多机遇。
(据新华社长春5月24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