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徐律师专栏 >> 文章内容

执业感悟 | 司法、行政系统运行存在着极大惯性,小的问题纠错极难,我们摊上该怎么办?

[日期:2021-10-28]   来源:贝特网  作者:徐红波   阅读:2031次[字体: ]
 一次我在市委市政府信访大厅做值班律师,那天人不多,一个60多岁的老人在我窗口前坐下,律师,我知道给你说也没有用,我看你这没有人,咱们就当唠唠磕,于是把他的事给我讲了一遍,再加上我身边其他的事,就萌发了写这篇文章的冲动。
这位老人是一民深圳市民,已经退休开了一个午托班,房东在租期未到的情况下解除租约,并把他的东西清理出来堆在门口,老人报了警并打算若房东不给个说法就不把东西搬走。后来派出所通知老人去做个笔录,老人临走时给物业的保安交待,不能让人把东西搬走,然后去了派出所回来后发现东西已经被清走,问了保安说明片区的民警说可以让人搬走就让人搬了。这是问题的根源。老人不服,就扭头回派出所投诉那位片区民警,派出所出调查后认为民警没有什么错的就劝说老人不要投诉,于是老人就开始了投诉信访之路,从派出所、分局、市局甚至省厅,到他给我讲述时已经历时三年了,还没有得到一个满意的回复。
听了老人的讲述,我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自然知道其中的问题,老人信访三年错了吗?自然是没错的,就如同张艺谋的电影《秋菊打官司》一样,平民百姓遇到权益受到侵犯,寻求一个合理的说法。
片区民警错了吗,说实话,是错了,但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向老人道个谦,帮助老人找回被清走的东西,协助解决问题,此事就完结了。但这是理想的样子,实际生活中,一线民警事务繁多业务水平可能做到不到我们理想的样子。而他的上级也存在容错机制,只要不是严重的错误,都会遮掩一二,这也就是老人不满的原因,也是民间长时间形成的所谓“官官相护”的原因,如此而已,导致老人信访三年无果。
这是老人的故事,当时听了只是让我感触良多,简单的问题经过层层加盖背书,我也真帮不了老人,只能劝慰老人想开点,健康更重要,美好的退休生活更重要。这是行政系统统运行存在着极大的惯性,细小的问题纠错极难第一次进入的视野。
去年,一个客户公司发生了劳动纠纷,经历仲裁、一审没有达到理想效果,于是不得不求助于专业人士,找到我希望代理他们案件的二审。我很无奈,给客户解释一个案件的重心在一审(劳动纠纷在仲裁和一审),在二审阶段若没有事实、证据的重大改变,大概率会维持一审的判决,至于一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会被二审的容错机制忽略。做如上解释后客户执意委托,无奈接受委托研究全案认真处理。
今年,有个案件一审出判决,委托人请人和另一个公司合作开展业务,后来由于疫情原因,业务有中断,所请的人向合作公司主张劳动权益,仲裁法官支持了劳动关系,否决了与委托人的雇佣关系,要求合作公司支付劳动报酬,但把委托人支付的所谓“雇佣报酬”也计算在合作公司支付的劳动报酬中,委托人作为该案的案外人,无法提出主张,只能另案起诉,在本案一审开庭时,法官已经知道另案判决存在的错误并询问委托人有没申请撤销判决,但在判决中却以委托人所请之人未获得两份报酬,为由驳回诉请,错误视而不见。
我不解,现在司法改革,不是每个法官都要对自己出的判决书负责吗?不是更应该说理充分、判决公正、定纷止争吗?怎么会这样呢?于是请教了一位做过二十年法官的同行,对于一份判决,除非被上级法院判决变更或撤销,否则就那样了。至于法官的自由裁量,并没有什么有效约束,即使该法官因贪败被拿下。我这时对于上文老人的境遇有了更深的感受。司法系统统运行存在着极大的惯性,细小的问题纠错极难再一次进入的视野。
想一想,近几年网络上披露的那些纠正了的冤假错案,那一个不是当事人不屈申诉,不是情况严重要么涉及生死要么错关几十年,所以才引起关注最终被纠正,那一般的案件呢?
说了以上种种,无非归结到一点司法、行政系统运行存在着极大的惯性,细小的问题纠错极难。但这不是我关心的重点,重点是我们摊上该怎么办?
以下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一、防患于未燃。在现今的社会,那一位有身家、有影响的人手里没有几位律师的电话,遇到问题把握不准,打个电话咨询下,这样至少事情是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操作,极大程度的避免问题的产生。这也是我极力向我的客户灌输的观点,一些事例也证明这是极为有效的办法。
二、专业的人处理专业的事。若很不幸,无论如何事情还是发生了,那么及时委托可靠的律师处理,这样方便律师在事情初期介入,精心筹划,事情才有可能妥善解决。至于如何找到可靠的律师,一方面是自己认识的通过时间、事情的考验获得,另一方面好朋友的介绍。可靠与否,经历过了才知道。
通过以上的方法,让我们摊上的事,不进入司法、行政系统,或者以最佳的姿势进入,避免被系统的惯性碾压,那感觉相信你不愿意体验。
 
以上是基于本人感触所写,只为让更多朋友生活更如意,工作更顺利,因水平、见识所限或与事实并不相符,欢迎知情的朋友批评指正,不胜感激。
相关评论
最新添加
推荐
热门阅读